第四十二章 小麦推广(1 / 2)

 片刻之后,丞相子婴、治粟内史赵孟以及内史韩谈纷纷前来拜见皇帝,他们经过了前番事情,已经深刻地领悟到了皇帝的折腾能力。

在短短这几个月时间里,他们的生活几乎全部被公务填满,方方面面几乎都不得空闲。

“臣等拜见陛下。”

“快快请起!”

于果脸上带着几分笑意,问向子婴和赵孟:“新的样钱可有出炉?”

自从上一次于果提出了样钱的问题后,铸钱监便每日每夜地重新投入了铸造过程,这一次他们不仅按照不同比例进行铸钱,还将铸钱的模具以及流程重新进行了改善,甚至为了去除钱币上的存在的毛刺,还专门派人进行了打磨。

丞相子婴虽然还在忙碌着完善盐铁专卖制度,以及为前线大军提供粮饷,但是他也始终很关心新的样钱,今日刚好样钱出炉,便正好带来呈递给了皇帝。

很快,宫人接过了子婴呈递上来的三个小木盒,直接打开来,里面分别各躺着一枚红彤彤的铜钱。

“这边是含铜量为九成,这边是八成,这枚是七成。”

随着子婴一边介绍,于果慢慢拿出铜钱,只见这些钱币尺寸大小均匀,上面的秦五铢笔迹清晰可见,放在手中也只觉得温润,并没有毛刺感,从外表整体来说让人还是很满意的。

“来人,拿秤来。”

于果派人用专用的小秤去称重这三枚钱币,很快便发现它们的重量基本上没有误差,都是五铢重,当下也极为满意,道:“成本几何?”

子婴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,解释道:“倘若采用九成紫铜铸币,则成本相对较高,会略微有些亏损,而采用八成铸币,则略有盈余,倘若只有七成则相对比较暴利,但是成色会下降。”

的确,于果仔仔细细看了一眼,九成铜钱和八成铜钱色泽相差不是很大,但是七成铜钱就会有些发黑。

一旦官方发行的货币发黑,那么民间私铸钱肯定会跟上,他们甚至会降得更低来谋取暴利,因此色泽上一定要形成门槛,将这些民间私铸钱拦在外面。

“就八成吧,下令少府先进行铸造,置换一事可以从缓。”

子婴点了点头,与铸币不同,置换钱币对于老百姓来说十分敏感,他们是否会认同新币其实也是一个问题。

皇帝能够压着性子慢慢来,也算是一件好事。

于果沉吟了片刻,重新开口询问道:“眼下关中种植的粮食主要有哪些?”

治粟内史赵孟以及内史韩谈在这个问题上无疑是最具备发言权的,很快给皇帝进行了一番介绍。

当下关中的主要粮食作物即传统的粟、麦、黍以及豆,其中种植面积最广的就是粟,其次便是麦,黍和豆相对来说种植的都不多。至于产量相对最高的水稻,并没有在关中进行种植。

根据内史韩谈的介绍,当下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黍,因为这种黍(大黄米)口感最好,但因为黍对于环境要求比较高,再加上产量有限,也只有贵族以及官员才能常常吃到,寻常的百姓根本吃不起,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点。

其次便是栗米,而这种农作物就是百姓们的日常主粮,像于果在军中吃的栗米饭便是最典型的吃食,原因也是这种作物足够传统,百姓们积攒了丰富的种植经验,在种植面积上也远远超过其他作物。

再其次就是小麦了,但是由于麦饭难以消化的原因,使得关中几乎没有多少人吃它,因此种植面积也相对有限。

至于豆子虽然也属于主食范畴,但是吃的人要更少,因为豆腐还没有被发明出来,百姓们吃豆子都是直接整粒煮熟后吃,同样难以消化,往往都是作为饲料喂给牲口吃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