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人,能不能养出上大学的学生?</p>
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</p>
首先,用如今时髦的话说就是,我们赛道不同。</p>
父母的层级决定了孩子们竞赛的起点。</p>
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父母,他孩子的同学家里,也凑不出几户能看懂报纸的家庭。</p>
这要换做我的同学家里,动不动就是小学校长,离休干部……</p>
我觉得,我可能连顺利升学都有风险,就别提有没有机会考大学了。</p>
其次,这个极端事件发生的年代也不同。</p>
用如今的眼光回首三十年前的九十年代中晚期,或许读书晋升的通道更加广阔。</p>
但如果用九十年代眼光,再往前看三十多年呢?</p>
读大学不需要考试,只需要手上老茧够厚,就能当上一名光荣的工农兵学员。</p>
那你教书先生家里的子弟,还真就比不过人家不识字家里的孩子。</p>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是,父亲举得这个极端例子,他自己也没见过。</p>
这种“人家”,就和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样,虽然优秀得人尽皆知、全国统一,实际上却没有人真的认识。</p>
我眼含怨恨地看着父亲:“人家家长是睁眼瞎可心不瞎,我家父母倒是识字,可惜心瞎了。”</p>
父亲急了:“我看你是红了毛了!”</p>
“红了毛了”是父亲的家乡俗语,意思为行为乖张,离经叛道,引申意为要造反。</p>
母亲拉了拉父亲的衣角,示意父亲火候差不多了。</p>
我想,她可能是从我的眼神里面读出了绝望。</p>